白萝卜

 

白萝卜是根菜类的主要蔬菜,属十字花科萝卜属的二年生植物,生食熟食均可,其味略带辛辣味。中国种植白萝卜至少已有千年历史,在民间有“小人参”之美称,其本名为莱菔。实际上,我们所说的莱菔是萝卜的根名,特指萝卜的根部,上古谓之芦,中古转为莱菔,后世讹为萝卜。从谐音的角度来说,莱菔又有“来福”之意,故民间认为,常吃萝卜,可以福气多多。


一、中医怎么看待白萝卜?

从中医来看,萝卜其味辛甘,性凉,入肺胃经,有顺气消食、止咳化痰、除燥生津、散瘀解毒、清凉止渴、通利大便的功效。萝卜若久煮,则辛凉性大减,而偏于滋润;生用则辛凉力强。古人常用莱菔来治病,民间流传有“萝卜上市,医生没事”、“萝卜进城,医生关门”、“萝卜一味,气煞太医”、“吃着萝卜喝着茶,气得大夫满街爬”、“莱菔上了街,药方把嘴噘”等等说法,极言萝卜有益于健康。宋代医家张杲著《医说》,其书中记载:富人李某生病,鼻血不止,极为危险,医生以萝卜汁、天然水和酒调服,鼻血即止。这是血气妄行,萝卜汁最能下气,气下则血亦下,自然血止。

、服中药须忌食白萝卜吗?

不少人都认为,服人参要忌萝卜,事实真的如此吗?翻阅历代中医书,只记载人参反藜芦,畏五灵脂,恶皂荚、黑豆,并没有忌白萝卜。名医张锡纯认为,若服人参、黄芪等补气之药,若佐以萝卜,补气而不郁滞。且历代不少中医名家,都有以党参、人参与萝卜同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记载。细思药物之理:参类补五脏之阴,兼能大补元气,其功在扶正;萝卜通利腑气,降浊气,利肠道。二者同用,正可各行其道,各得其用。人参得萝卜之助则补而不滞塞,萝卜得人参之助则通而不伤正。若正虚且肠腑不通,人参萝卜同用,各治一端,反而收功。由此说,人参补气,萝卜降气,二者同服,各得其所,正好让人体气机归于平衡。所以,吃中药要忌萝卜吗?我认为不必忌。萝卜降气,其性平和,与补益的中药各行其路,不会影响中药的疗效。

三、什么时候吃白萝卜才好?

俗话说:上床萝卜下床姜。意思是说,睡觉前要吃萝卜。为什么呢?从中医来分析,人欲健康,一定要符合天地自然规律。若是逆反自然,肯定是不利于健康的。早晨太阳温升,要吃姜,姜可温升阳气,正符合早晨阳气的规律;而晚上阳气敛藏,吃萝卜有助于阳气敛藏。另外,晚上吃点萝卜可预防阳气外散,甚有益于健康。当然,萝卜毕竟是食物,若煮食,任何时候都是可以的,但还是建议晚上吃更符合中医道理。


—宏泰堂温馨提醒—

善用萝卜,不仅可以养生,还能治病。由于民间说萝卜可养胃暖身、萝卜做菜不上火,因此很多人误会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适用于所有人,这是错的。萝卜虽好,但比较惹湿,尤其是对于脾虚表现为容易乏力、畏寒、肢冷、出汗、皮肤松弛的病人,萝卜吃多了很容易出现口泛清涎(口水增多)、恶心、头晕、出冷汗等表现;有泌感、慢性盆腔炎的病人萝卜吃多了容易导致湿浊下注,出现下腹坠胀等不适,这类人也不宜吃萝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