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谷养脾?哪五谷?怎么养?

我们首先应该知道,除了“药食同源”,还有“药食同理”

“药食同理”的意思大概是许多食物即药物,药物即食物。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论不仅运用到药物之中,还同样适用于食物之间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
而“药食同源”则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,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称: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”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,无毒者可就,有毒者当避。
有的人可能不耐烦了,这洋洋洒洒的一大段,到底想要说什么啊?我们其实想要说的是,一开始为大家介绍药食同源的食材,只是因为这些食材易于购买,好操作,且对身体并无什么伤害,所以才介绍给大家的。但在后来,我们逐渐发现某一类食材对某一脏腑有很好的效果,比如五谷杂粮
五谷养脾!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章重心逐渐偏移到像黑豆、大麦这类食物的身上。为什么要养脾呢?这主要是由于在临床上发现现代人的消化系统都很糟糕。据统计,中医院门诊中80%是看肠胃科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脾胃的不良正是慢性病最好的温床。吃进来的多,出去的少,久而久之,你的身体就成了超级垃圾场,恶臭冲天,能不生大病吗?那为什么现代人的脾胃功能会失调呢?原因就是错把副食当主食,五谷不入脾胃虚。
当然,这只是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的,从中医的立场来谈就是,脾是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,饮食进入身体,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,营养全身。也就是说,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,脾最不能虚。
举例来说,痰湿体质的人,其根本是脾虚。脾虚则气化减弱,阳气不能运化,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,化为痰湿。痰湿无所不在,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。俗话说,怪病多由痰作祟。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,虚则易衰老,却不知脾更不能虚,虚则百病丛生。
再回到五谷上来,为什么这么多食物,我们单单推荐五谷作为脾的“家庭医生”呢?想要知道这个问题,您就得先了解,五谷是哪五谷。
“五谷”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,最主要的有两种:一种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,另一种指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两者的区别是:前者有稻无麻,后者有麻无稻。虽然关于五谷的说法很多,但主流的是稻(俗称水稻、大米)、黍(shǔ,俗称黄米)、稷(jì,又称粟,俗称小米)、麦(俗称小麦,制作面粉用)、菽(俗称大豆)。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,不利于水稻的种植,因此有将麻(俗称麻子)代替稻,作为五谷之一。
虽然说是五谷,但实际上经过医家先辈的不懈研究,其内涵早就延伸了不少。